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根基,在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维护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去年起,本市着手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优化整合工作,规划于两年内将全市14个板块的30家基层医疗机构整合为15家。每个板块保留并集中力量做强1至2家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其余基层医疗机构则被整合成区域医疗中心的分院区。如今,该项整合工作已提前收官,这意味着本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踏上了新征程。
梅李人民医院是梅李片区的区域医疗中心。今年8月,医院新引进的1.5T磁共振成像设备正式投入运营,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医疗设备带来的高效诊疗服务。“预约很方便,不用再跑到市里去,免去了来回奔波,这对老年人来说真是件大好事。”梅李镇居民汤淑英对医院启用新设备赞不绝口。据了解,该套设备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已经服务了辖区的1149位居民。梅李人民医院副院长徐科峰介绍说,医院的磁共振检查报告全部由市二院的核磁共振室进行再次审核,确保检查报告质量。
整合、优化,可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整合过程中,梅李人民医院对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了易地扩建,全面提升体检服务质量,有效化解了区域内居民健康体检面临的“距离远、难度大、麻烦多”等问题。同时,医院新建血液净化中心,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本月初,医院又开设了老年人病区,着重发展康复理疗、医养融合等基层医疗服务。作为市二院医共体的成员单位,梅李人民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狠抓重点专科建设,医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探索特色专科发展新模式。以本市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病基层防治中心——常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谢桥院区为例,在骨科建设方面,院区采取了“送出去、请进来”的务实举措,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的效果。院区先后选派4名骨干前往上海六院接受章振林教授团队的进修培训,并与南京鼓楼医院林华教授签订了《骨健康战略合作协议》,每月不定期请他开展全专联合带教门诊。今年4月,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首台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在该院区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专科的发展。得益于人才和技术保障,谢桥院区目前骨科门诊量大幅增长,为辖区内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病患者提供了早期干预、个体化综合诊疗等便利服务。
在推进优化整合的过程中,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加入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三大医共体,通过核心医院的技术帮扶、专家下沉、人才培养等方式,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同质化水平。今年1至9月,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接近550万人次,同比增长12.34%。此外,本市还注重同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老旧房屋改造工作,海虞中心卫生院等4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琴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项目顺利开工,董浜中心卫生院异地新建项目以及海虞中心卫生院门诊一期工程也即将动工。
本市将尽快出台更为科学合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案,发挥人事薪酬、投入保障、药品供应、医保支付等多方面政策的叠加效应,统筹运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推进检验检查同城互认,逐步达成“慢病、轻病在基层,急病、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