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本市大面积水稻还处在灌浆期。不过小面积、精细化耕种的早稻已经成熟,开始收割,市民可在中秋节品尝新米。
9月10日上午9时多,在位于常福街道压路机村的常熟市优质稻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收割机将一束束稻穗吞进肚子,经过脱粒、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后,吐出金黄的稻谷。
在一片碧绿中,早稻种植区那块金黄色显得尤为耀眼。这片区域由常福街道虞美润家庭农场进行生产,农场负责人宗建东当天一早赶到现场,查看首日开镰情况。今年,农场在1300亩的区域内种植了130多亩国庆稻。当天收割的水稻是5月19日移栽的品种,也是他们农场最早移栽的批次。这批早稻灌浆时遭遇了38℃、39℃的高温天气,结实率受到了影响,与往年相比偏低。好在随后成熟的第二批早稻避开了极端高温,预计结实率将达到预期目标。
尽管最早种植的一批水稻产量不高,但品质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据宗建东介绍,为了保证早稻质量,同时为了精准控制成熟期,农场在早稻生产区域应用了稻油轮作模式,并且把油菜作为绿肥还田。“预计在9月13日中秋节前,我们农场今年的第一批新米就可以端上市民餐桌,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宗建东说。
今年,本市早稻种植面积约有2000亩,主要品种为市农科所育成的“早香粳1号”,还有外地引入品种“松早香1号”“苏香粳3号”。早稻的收割预示着秋收大忙即将开始,全市各地正积极为迎接丰收做好准备。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7.4万亩,在各级农业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水稻生产经受住了前期多雨寡照、中期持续高温晴热等不利天气条件的考验。目前,全市水稻大面积生产已进入灌浆结实期,形势总体较好,穗数充足、穗型较大,有望再获丰收,预计10月下旬将进入大面积收获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赵品恒提醒种植户,要做好后期田间管理工作,主要要抓好田间水浆管理,抽穗扬花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保持水层,提高结实率;灌浆结实期进行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前水不见后水,提高根系活力,增加千粒重,视天气情况在收获前7至10天断水,确保活熟到老。此外,降雨来临前应打开排水口,保证大雨田间无水层、小雨田间无积水;冷空气来临时应提前灌深水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