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继承父辈遗志
发表时间:2021-07-09 来源:

文/融媒记者 戴晓怡

6月24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全新开馆。经过这次改造,新馆在主题内容、文物运用、空间形式多个方面有了跨越式提升。其展陈物品更加丰富,展出文物史料新增135件,其中有不少后方医院医护人员相关内容。“民抗”时期后方医院创办人张贤、庞露的儿子张克宁捐赠了一批他父母当年的工作物品,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张贤于1915年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县大场乡(现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毕业于上海同仁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1939年2月,张贤到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组建后方医院。他是第一位从上海到“民抗”部队的上海医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16日,他在江苏洪泽湖地区寻找新四军伤病员时光荣牺牲。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有一张拍摄于1939年、上海兆丰公园内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便是张克宁的父母张贤与庞露。

1937年,日军侵华、上海沦陷时,张贤正在上海同仁医院学医,他立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夏,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成立。由于队伍和游击区不断扩大,战斗日益频繁,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急需医务人员。在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的动员下,张贤毫不犹豫地奔赴抗日前线,到常熟抗日游击区建立后方医院,庞露与他一同前往。当时,创办医院资金紧缺,两人还拿出了积蓄和定亲的首饰,购买了医疗器械和药品。

“为了赶时间,他们就在1938年底、1939年初结了婚。婚后,他们把结婚用的所有金银首饰、人家送的彩礼拿出来变卖,加上我父亲家准备开诊所已经筹备的一些钱,拿这些钱去买医疗器械和药品。当时,他们了解到药品很紧张,便买了很多消炎药、手术刀和止血钳,包了三大蒲包,另外还动员他们的同学、熟人捐赠了一些钱。”张克宁说。

1939年2月8日,张贤和庞露带着三大蒲包药品和医疗器械,以返乡开私人诊所的名义,经过乔装打扮,机智地通过日军的重重封锁来到常熟。“当时为了过封锁线,我父亲穿着西装,我母亲穿着旗袍,打扮得像是富贵人家的样子,而且我母亲讲了一口常熟话,就说是回常熟来办诊所,他们就这样过来了。”张克宁说。来到“民抗”大队部驻地后,张贤、庞露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支援前线,因陋就简地办起了“民抗”后方医院。

常熟是水网地区,敌人经常搞袭击。为了保证伤病员的安全,必须经常转移。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民抗”后方医院与他们的卫生队合并,成立了江抗后方医院,张贤担任医务主任。1939年夏天,上级拨来一条小船,张贤把医疗用品和器械放在船上,办起了“水上流动医院”,庞露则成了水上医院的护士。“当时在芦苇荡里,他们用小船载着药品到处巡查。敌人经常‘扫荡’,他们晚上都住在船上。有一次日军突然在黎明的时候来了,他们正好在船上,听见警报以后赶紧划到芦苇荡里面去了。”张克宁说。

1939年11月27日,后方医院移驻横泾曹家浜(在今沙家浜风景区北面),不料因汉奸告密在黎明前遭敌人包围。新四军伤员包克明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命悬一线。庞露毅然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包克明的生命,因此荣立三等功。“我母亲从参加‘民抗’,到‘江抗’,再到新四军,整个革命历程中三次荣立三等功。母亲是O型血,当时她主动报名给包克明输血,输血量比较大,最后把他给救活了,立了一个三等功,另外一次三等功也是输血救伤员。”张克宁说。在他此次捐赠的他父母当年的工作物品中,就有母亲庞露的功劳证和工作证件。

1946年,张贤在洪泽湖救治伤员的过程中遇敌牺牲,年仅31岁。当时张克宁才2岁,弟弟还在庞露的肚子里。庞露终身未再嫁,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辗转炮火纷飞的战场,把他们抚养成才。张克宁说,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把他送到当时常熟的西塘桥镇读了一年半小学。从小就听母亲讲述那一段红色岁月,他对沙家浜有着特殊的情感。“我在西塘桥上的小学,所以听得懂常熟话,也会说几句,对这里还是很有感情的,前两年来过两次沙家浜,这是第三次。”张克宁说,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他始终牢记使命,传承发扬父辈们的革命精神。“我大学报考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为部队搞装备。身为烈士的后代,我们一定要继承父辈遗志,为人民服务。”张克宁说。

责任编辑:章 静花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