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精神血脉 书写新的史诗
发表时间:2023-01-04 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成就伟业,离不开精神指引;培育精神,离不开事业锻造。伟大的事业总是与伟大的精神相互铸就、交相辉映。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举旗定向,擘画宏伟蓝图,确定行动纲领,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事业非凡,更离不开精神支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是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如同燃烧不灭的火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无惧风雨、奋勇前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了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史、奋斗史,凝结成淬火成钢、感天动地的精神史诗: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建设阶段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锻造“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产生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孕育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一系列灿若繁星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与不竭动力。

  这一伟大精神谱系,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饱含鲜明的人民性和一以贯之的实践性,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价值追求、精神风貌与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精神密码,深深镌刻其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形成百年大党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揭示了我们党“伟大、光荣、正确”的内在逻辑与风貌。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精神谱系都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党同志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力量、查找党性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丰富源泉。它已融入国家、民族与人民的血脉,犹如醒目的路标启示我们:当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精神大厦同样要巍然矗立。唯有精神上站得稳,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始于精神,成于实干。如今,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前进路上,我们只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必须准备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也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思虑深远。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决不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传统,以及不惧风险、敢于斗争的勇气,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强化自我革命、增强团结统一,一鼓作气、接续奋斗,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山峰峻峭,挺立的是脊梁。政党勃兴,昂扬的是精神。数十年前,在中国西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被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打动,赞叹这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今天,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不可征服的精神”,以新的精神伟力绘就新的时代宏图,以新的伟大胜利铸就新的精神丰碑!(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梁 海燕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