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喜看富溪巨变,“空心村”蝶变“绿富美”
浏阳市张坊镇富溪村茶叶基地。
青山环绕,绿水淙淙,竹韵悠悠,花草芬芳……
“做梦都没想过能够搬出深山,住进楼房,还有这么好的环境,他们说我这叫‘河景房’‘学区房’。”聊起这几年的变化,50岁的李泰平感慨不已,“搭帮(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关心。”
李泰平是浏阳市张坊镇富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住户。如今,他的孩子在50米外的小学上学,夫妻俩都在家门口务工,过去困扰几代人的住房、就学、务工难题都不再是问题。
富溪村位于大围山南麓,与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仅一岭之隔,是浏阳最偏远的山村之一。早些年,由于交通闭塞、产业薄弱,富溪村一度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村民们延续着肩扛竹木养家、手扶犁耙糊口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外出务工和子女就学的需要,青壮年逐渐外流,富溪村成为“空心村”。
彼时,“富溪”之“富”,徒有其名,仅仅寄托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幸好,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富溪——2014年,富溪村成为浏阳3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106户367人被划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9.63%。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经过8年接续奋斗,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还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了茶叶种植和南竹加工两大产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空心村”到“绿富美”的转变。
如今,“富溪”之“富”,名副其实,踩着乡村振兴的鼓点,奋勇向前。
补齐基础短板夯实脱贫根基
“当时只有进村的一条路是水泥路,到组的路全是泥巴路。由于道路狭窄,村民出行、竹木运输都不方便。”回想起10年前村里的情形,富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明武直摇头。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富溪村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痛点,也是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要想富,先修路。在帮扶牵头单位长沙市天心区、帮扶后盾单位长沙市人大办公厅、长沙市发改委以及浏阳市直相关单位的帮助下,2017年,富溪村主干道富江公路提质改造,9.6公里的道路拓宽至7米并进行“白改黑”。实现水泥路“组组通”、路灯“组组亮”,村民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挨着富江公路,富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占据全村最好的地段,富溪河静静流淌,对岸有幸福屋场,安置区后就是学校,门前花草芬芳,颇有联排别墅的感觉。
“一直想建房子,但是负担重,无能为力。”李泰平原来住在富溪村和家组的山冲,一家人挤在逼仄潮湿的土坯房里。据李明武介绍,像李泰平这样的贫困户,富溪村有30来户。富溪村扶贫工作队和支村两委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根据贫困户自身意愿,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项目。
该项目占地10亩,总投资800余万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集中安置深山贫困户31户122人,是浏阳动迁贫困户最多、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2017年12月,31户搬迁贫困户完成分房。按照规则,李泰平选到了一栋125平方米的安置房,在春节前就实现了“拎包入住”。
村上教育条件的改善也令李泰平欣喜万分。原富溪学校紧临村部,建于上世纪80年代,面积不足两亩,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断流失,最多时曾有师生150余人,最少时只剩下两个年级,学生9人,成为“单人校”。李泰平的大女儿只能到邻村的人溪完小继续就读,由于山路崎岖难行,骑摩托车接送来回需要40分钟。投资500万元的标准化新学校建好后,小女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一个老师、两个年级、交叉上课的窘况一去不返。
不仅如此,针对富溪村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实施水利扶贫项目,还建成开通移动基站,改变了当地村民无移动信号的历史。村里建设了标准化村卫生室,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2017年,随着村级主干道富江公路提质改造,打开了富溪对外的通道,让优质的农产品畅通外销、让山外的客人不约而至。也是在这一年,富溪村成功脱贫摘帽。虽然摘掉了“穷帽子”,但当时村民人均收入仅仅只是达到“摘帽线”,这样的“成绩单”还不能令人满意。
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产业支撑
2017年,富溪村被确定为长沙市唯一的全国扶贫定点观测村。要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致富,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必须有坚实的产业支撑。
由于富溪村地处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以一直以来以林业、种养等传统产业为主。此前,富溪村尝试将村上的荒土利用起来,发展种植业,但由于没特色、没产量、没销路,均以失败告终。
土里没能刨出“金疙瘩”,富溪村支村两委和后盾单位共同商讨出路,决定发展长效产业。做什么呢?“我们村有种植茶叶的传统,据说在清代还曾作为贡茶进贡。至今每家每户都保留了种茶自用的习惯,我家还有几棵30多年的老茶树。”李明武说。
有传统就说明有基础。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伙说干就干。
“专家说这里的土质、气候都适合种植茶叶,没有工业企业,反而成为种茶的优势,更能保障茶叶的品质。”原天心区驻富溪村第一书记彭昂介绍,驻村工作队员和支村两委先后到长沙县金井茶厂等地考察学习,并多次讨论研究,制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茶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2018年,经专家评估、市场调研,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坚定了种茶的信心。然而,尽管拥有深厚的种植基础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一个产业从无到有,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个难题是怎样获得村民的认同。一开始,有村民担心种茶的效益低,不愿种。支村两委租了大巴车,带领村民去湖南老字号茶企——湖南金井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井茶业”)实地观摩,开眼界、转观念、强信心。
通过后盾单位牵线搭桥,富溪村与金井茶业敲定了技术扶持和保底收购合作事宜,并派专人驻村,对选址、整土、栽种、抚育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在外经商的李建国被请回来担任茶叶产业项目的负责人,将茶叶基地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带动了本村30多名村民学习种茶、制茶技术。
过去,村民唐启源一家全靠丈夫李育成务农养家,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孩子嗷嗷待哺,勉强维持生计。2018年年底,她来到村上新打造的茶叶基地务工,成为基地最早的一批工人之一。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田,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沟整地、种植茶苗、除草施肥……3年来,唐启源参与并见证了茶园建设的全过程。“巨大的变化”不仅是指土地的地貌层面,还包括荒田变身茶园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如,在茶园务工,她每年能增收两万余元。
给茶园除草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要保证茶叶质量就不能使用除草剂,但人工除草成本太高,效果也不佳。驻村工作队多方请教后,从云南西双版纳引进了2000只土鸡,不仅除草效果好,每只“茶园飞鸡”还可以卖到130元,加上卖鸡蛋,仅土鸡就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富溪村茶叶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2018年建设共150多亩,二期2019年年底建设共260多亩。“一期的土地流转花了两个多月才谈下来,二期只用了不到3天时间。”李建国说,压缩时间的,正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经过3年辛勤耕耘,今年3月,张坊镇富溪村茶叶基地首次开采。金井茶业又派老师傅来村里手把手教村民采摘、加工。“今年合作社安排30多名村民采茶,等到后年整个基地进入丰产期,需要两百多人采茶。”李建国表示。
去年,富溪村注册了由村集体控股的富溪泉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今后茶园的管理、茶叶销售等都由公司市场化运作。此外,还有在手的金井茶业保价收购合同,等于上了双保险。
“春茶一叶一心是499元/斤,两叶一心是188元/斤,明前茶最高卖到699元/斤。高峰的时候,还有买茶的客人守在茶厂等着出货,就是货不足。”李明武介绍,今年春茶总共采摘940斤,销售收入超过280000元,发放采茶工资98400元,下半年还能采摘一季白露茶,富溪茶叶打响了第一炮。
目前,村上注册了“富溪云雾茶”商标,计划打造自主品牌。按照计划,富溪村将联合周边的人溪村和江口村打造连片的千亩茶叶基地,并推进茶旅融合拓展边际效应,让茶叶产业成为长效的富民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筑良巢引凤来,擘画振兴蓝图
在富溪村与江西交汇处的长沙市富溪源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富溪源公司”)工厂门口,一辆辆满载南竹的货车等着卸货。车间里,伴随着机器轰鸣,散发着淡淡竹香的竹筷从机器里“吐”了出来。竹子加工后的边角料、竹屑,经过加工,变废为宝,成为供不应求的环保炭。
富溪村拥有约3万亩竹林,支村两委充分利用竹木资源储备丰富的优势,积极动员本村在外发展的能人回村办厂兴业。2018年,一直在邵阳从事竹制品加工的村民李荣庆被请了回来,开办了富溪源公司。
“外面再好,也不如家,毕竟对家乡有感情。”李荣庆早有此意。他发现,回乡创业势已成、时已至:村里南竹资源丰富,镇上通了高速,镇党委政府帮办代办开绿灯,还能收购本地及周边资源、带动家乡人就业增收,等等,这些都坚定了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公司总投资达2000万元,成为湘赣边区域规模最大的竹制品加工企业。
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一业兴则百业兴。村集体以资金入股,每年能保底分红10万元。公司优先保证本地村民就业,目前企业有员工100余名,其中一半来自本村,年平均工资达5万元/人。2018年以来,富溪源公司先后开拓竹筷、竹拉丝、生物质颗粒生产线。今年,工厂又新上了机制炭生产线,利用废料生产环保炭。“一根竹子被裁成段后,进入冲坯车间变成片,再做成竹筷和竹签类制品,边角废料打碎成粉,高温压制成型,经过炭化,就成了环保炭。”李荣庆介绍,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南竹100%利用。
令他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原先的边角料除自己作燃料消耗一部分后,大部分要送到火电厂去处理。而现在不仅不用外运,还因环保炭供不应求,需要收购外地的竹粉。环保炭生产线24小时不停机,订单排到了一个月后。
“一吨竹子的收购价格是500多元,通过加工后产品价格翻番。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达到3000万元。”李荣庆表示,家乡给了他发展的底气,新厂产值比老厂高了3倍,“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下一步,李荣庆计划扩大规模,建设无尘车间,做竹制品深加工。
“原来本地加工企业消化不了,林农的竹子要花钱雇车运到江西去卖,如今就地收购,单价涨了,还省了运费,本地林农切实得到了实惠。”张坊镇党委书记张贤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镇总共有14万亩竹林,按50%的采伐比例计算,每亩增收100元,林农每年就可以增收700万元。
张贤前介绍,张坊镇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扶持企业来驱动镇域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如今,全镇有6家竹木加工企业,实现了无一根竹子外运外销,全部本地消化,还大量收购了外镇外县外省的竹子。
富溪村的发展是张坊镇产业发展的样本。通过帮扶、推动,引领企业发展、产业壮大,让村民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的方向。今年摸底发现,全村共有80余人回流。过去让人忍痛离别的“空心村”蝶变成了充满希望的“绿富美”。
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村民们世世代代苦守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20年,富溪村实现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道路随着不断扩大的茶园和拔节生长的竹子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
提质增效业强民富
张可夫
近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公开发布,其中提出要推动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发展。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产业是长效脱贫增收的基础。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对于发展产业、提质增效的决心。
虽然与金井茶业达成了保价收购协议,但是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坚持认为:“企业包销虽然有保障,但是利润比较低。只有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打造自主品牌,产业才能长远发展。”富溪村今年进行试采,目的也是着重在本地培养一批技术和销售人才,为茶叶基地进入丰产期储备人才。
同样走上提质增效之路的还有富溪村的竹木加工厂,富溪村竹林资源丰富,竹材生长周期短,但如果只生产竹筷竹签,利润相对微薄。新增环保炭生产线,充分利用竹材的边角废料,令产品的附加值大为提升,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读石人在《学史增信自思量》一文中写到:“(江文)将军是十年前逝世的,享年九十有六。我代表家乡去送别将军的。听将军秘书说,将军逝世前不久在医院病床上还用颤抖的双手给有关领导写信,说他家乡那个小山村的村民生活困难出进不便,请求地方政府支持修条简易公路。现在可以告慰将军了。他老家那个村叫富溪村。今天已经脱贫致富名副其实了,出村进镇是碱性沥青公路,再往浏阳城里走更是高速直达不到一个小时。”
老将军对父老乡亲的牵挂令人感动,富溪村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富溪村因富溪河而得名,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富溪河,终将浇灌和滋润出一个名副其实的“富”溪村。(来源:浏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芝 罗时茂 张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