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11月25日,南宁市县(市、区)机关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各县(市、区)工委就推动县级机关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交流。 翟晓娟/摄
11月22日,隆安县那桐镇下邓村村委会广场热闹非凡。南宁市委统战部组织便民服务队在这里开展乡村振兴“三下乡”活动,党员志愿者向村民提供中医诊疗、法律咨询、农业种养科技指导、外出务工咨询等便民服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下邓村是脱贫村,但还有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需要帮助,我们也非常需要种养、务工方面的指导,这些都是基层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下邓村驻村第一书记何俊说。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引导和鼓励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开展‘送温暖 防返贫’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等,助力乡村振兴。”南宁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及南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找准机关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广泛开展“书记领航·结对共建”“党建带项目·促村强民富”“百名书记引航·推动消费帮扶”“两新联百村·进村促振兴”四大行动,充分发挥机关党建的“引擎”作用,持续促进机关党建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党建赋能聚合力 结对共建促提升
近日,南宁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梁毅带队深入隆安县龙淰村、良兴村和上林县龙保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并召开院党组现场办公会,帮助解决一批当地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农村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单位“一把手”履行主体责任内容,推行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各机关党组织将乡村振兴工作与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南宁市直各机关党组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在结对共建中帮助帮扶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南宁市司法局组织610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开展法治宣传1079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12826人次;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9294名“法律明白人”、306名“法治带头人”,实现南宁市每个村(社区)有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骨干,打通法律服务基层“最后一米”。
南宁市人民检察院深入帮扶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向村民宣传反诈、禁毒和民族团结等政策法规,参与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成功调解13件。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实现市域范围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不出村、网上办、零跑腿”。推动落实3个帮扶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以及田间道路工程,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102户群众带来1838.51万元产值,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为3个定点帮扶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免费技术和数据服务,指导乡村项目用地选址,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发展提供规划指引和空间保障。
截至目前,南宁市直各机关共有352个党支部与帮扶村结对共建,各单位领导干部到帮扶村走访调研1622人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356次、参与人数6933人次、为群众办实事1576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结对共建’这一有力抓手,在推动村级组织建设、农产品销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范机关创建等工作中有所作为,不断增强老百姓的信心。”日前,在南宁市县(市、区)机关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就进一步开展好支部联建,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水平提出新要求。
整合资源谋发展 项目进村促振兴
武鸣区四明村素有“水果村”的美誉,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李霞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引导该村发展“阳光玫瑰”葡萄、龙眼、沃柑等水果种植,着力加大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党员带头成为种植能手,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不断提高果农生产技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目前,南宁市直各机关党组织选派了273名机关干部到脱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村两委和驻村第一书记齐发力,将党员队伍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生力军。
南宁市直各机关单位充分利用本单位、本部门资源优势,按照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四个一”工作机制,在推进全市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项目、对接粤桂协作项目、“互联网+政务”乡村振兴产业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奖补项目等方面冲在一线,推动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帮助龙塘村引进就业帮扶车间,2022年初项目投产,优先为脱贫户提供就近就业机会,现有务工人员40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43户85人,人均月收入约1600元。南宁市财政局为脱贫村争取到各类项目31个,涉及财政资金2986.27万元,受益群众达3562户。
南宁市乡村振兴局力促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突出抓好秋冬菜生产、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推动4个产业项目落户帮扶村,脱贫户户均种植秋冬菜1亩以上,培育了5个致富带头人。
南宁市税务局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让“减、免、降、延、缓、退”等惠企纾困措施直达农民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大王滩水库管理处升级打造景区研学基地,与周边村民签订合作协议,让其为大王滩风景区定期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参与乡村旅游具体经营,如今生态采摘、农产品售卖、特色民宿经营等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年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南宁市直各机关为脱贫村引进项目340个,项目投资21123.43万元,受益群众53393户。
消费帮扶惠民生 助农增收暖人心
下班时间,青秀区机关食堂扶贫农产品专柜专区人来人往。“原生态食材生鲜安全,既能放心消费,又能帮助老百姓,两全其美。”青秀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苏麒蕴介绍,今年以来,该中心积极探索机关食堂采购新模式,让南宁市本地优质农产品成为机关食堂采购首选,积极推进本地农产品消费帮扶“进食堂”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今年,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通过党组织书记指挥、专职副书记牵线、驻村第一书记推介,“三级书记”同向发力开展消费帮扶工作,大力帮助脱贫村销售农副产品。在示范带动下,各机关单位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购买农户滞销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把脱贫村农副产品在机关食堂进行销售,优先采购脱贫村农副产品作为工会福利、慰问品,优先销售脱贫村品质高的帮扶产品,优先销售脱贫户季节性急销、滞销农特产品,赢得了帮扶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南宁市商务局大力推进以本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地头冷库为主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网上带货直播、供应链等流通新模式,加快城乡冷链补短板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
南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食堂采购、开办消费帮扶集市活动等,帮助售卖本地脱贫地区特色产品。今年以来,帮助本地脱贫地区销售沃柑、玉米、鸡蛋等40多种特色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62万多元。
南宁市邮政管理局积极推动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支持农产品产地发展“电商+产地仓+快递物流”仓配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申报国家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今年以来,全市快递服务农特产品寄递统计量达1.18亿件,累计拉动农特产品销售额约3.54亿元。
南宁市还鼓励驻村第一书记线下为所驻村代言、线上为农产品带货,推广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助农集市、直播带货等帮扶方式。今年以来,市直各机关单位累计采购脱贫村农副产品2455.3万元,有力支持脱贫村群众增收。
多方力量齐发力 村强民富展新颜
12月初的武鸣区富良村,村里新房整齐有序,地里瓜果飘香。驻村第一书记姚华说,在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帮扶下,该村正奋力打造一个集休闲、beplay官网app 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美丽新村。
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南宁市直各机关党组织多方整合资源,千方百计为帮扶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南宁市市场监管局以充分发挥“小个专”党建的“红色引擎”作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共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相关活动144场,向乡村振兴事业捐款捐物价值500多万元;助力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一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南宁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协调推进产业路建设2.8公里,投入150万元,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
南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推动南宁市本级两新组织党组织“项目进村、技术进村、就业进村、公益进村”,帮助脱贫村打造特色产业项目,为脱贫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开展“送岗下乡”活动,积极为脱贫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两新组织通过自愿捐资的形式,参与脱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慈善福利项目建设、弱势群众生活救助、贫困学生助学行动等。
乡村振兴,健康同行。南宁市民办医疗行业协会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义诊送药、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宣传、培训覆盖人数达4万余人(次)。南宁市儿童康复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魏洁荣自费40多万元建立小星星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为宾阳、武鸣等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免费提供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向他们介绍就业机会。
今年以来,南宁市共有109个两新党组织、2013名党员帮扶乡村591个,89个两新组织、非公企业捐款、捐物以及落实帮扶项目共计投入资金约485.9万元。(农 园 翟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