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再见见她,亲自给她鞠一躬”。近两日,湖南青年一则东莞寻人视频,受到百万网友的关注。
故事的结局算是圆满。当年收留他的那位阿姨被找到了,并讲出了一句十分朴实的回复:“过来打工的人都不容易,就是把他当弟弟一样看待。我没有他说的那么好,很感动他还记得我!”
这是一个横跨18年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打工人与一座城市的记忆。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在外来人口占比超过八成的东莞,人与人之间、人与城之间,发生着太多的故事。独特的城市人口构成,决定了东莞的城市治理也必然要面临大量全新的课题,有的已然破冰,有的还正在探路。
系列报道《这里是东莞》推出最后一篇:《为平凡者筑梦,重塑城市肌理!》。
岸边灯塔
地处珠江口东岸的东莞,除了大海的潮起潮落,在这里还能看到另一种“潮汐”。
如今,东莞常住人口已突破100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到八成。春节前,他们提着大包小包如潮水般退去,又在节后的数十天内涌回城市。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东莞工作了17年的吴桂春准备告别这座城市。在东莞图书馆退还证件时,他在读者服务表留言:“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
吴桂春(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cfp)
这封留给图书馆的“情书”,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了那个夏天最温暖的记忆之一。办一张东莞图书馆借书证,也成了许多东莞人的年度清单。
其实,翻一翻这座图书馆的历史,一条更为清晰的东莞beplay官网app 脉络也随之展现在我们眼前。
进入新世纪,东莞提出要以图书馆新馆建设为契机,构建一套公益、开放、丰富、便捷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以此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基本beplay官网app 权益和基本beplay官网app 需求。
截至目前,东莞图书馆通过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图书馆ATM等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服务站,已实现全市32个镇(街)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
不分户籍、不分年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在这座城市平等地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四季温润的岭南莞邑,成了人海浪潮中的“吾心安处”。
东莞图书馆外大排长龙的人群(央广网发)
进入“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与万亿GDP城市相匹配的beplay官网app 地位,如何增强千万人口城市的beplay官网app 认同,成了东莞正在考虑的课题。beplay官网app 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比率、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beplay官网app 设施面积、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等,更是直接被纳入了东莞自我衡量的指标。
“要开展新时代东莞城市精神大讨论,致力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梦想之城、成长之城。”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强调,东莞要突出融合发展理念,推动beplay官网app 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何为“融合发展”?一方面,着眼于本土历史beplay官网app 的传承,阐释和传承东莞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强调公共beplay官网app 服务的共享,加强公共beplay官网app 服务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提升市民在东莞的beplay官网app 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城市,不仅是工作之地,更是生活之所,让奋斗在异乡的平凡人,也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beplay官网app 服务,获得一份归属感,筑起精神家园,东莞探索了20年,并还在继续为之探索。
一河之变
千万人口要如何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东莞的解题方法很是巧妙。
生活在一个城市中,我们可能对GDP突破了多少亿元并无实感,但一定对家门口的河流记忆犹新。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挂上了东莞茅洲河的名字。这条流经东莞、最终汇入珠江口的茅洲河,一到傍晚,河岸上人来人往,跑步与跳舞的人群交织,当中还有不少年轻人自发来这里进行街头表演。
如果把时针拨回到几年前,当时一提起茅洲河,周边市民的反应还是:“吃饭时可能要关起窗来,因为太臭了!”
过去,受长期以来的经济、人口爆发式增长和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影响,茅洲河污染负荷远超环境承载力,一度成为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沦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道疤”。
一条河能发生多大的改变?
2019年2月,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誓师大会举行。两年时间内,东莞用“绣花”功夫对茅洲河开展流域精细管控。
在最高峰时,有2000多人在299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开展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长安镇茅洲河流域4.2万栋排水户完成了雨污分流管网改造,3800个排污口进行了整治。
从“墨水河”变成鹭鸟徜徉的“碧水河”,再到河边“翠足童趣园”“金粉花语公园”等九大主题公园的建成,茅洲河已然成为东莞市民游览打卡的“生态河”。
“流域系统治理,不仅换来了流域管理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支撑着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东莞市区水城交融的景象(央广网发)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东莞共投入超700亿元推进治水工作,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8.5万吨,完成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和641条内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2021年5月,作为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工程(龙湾段)建成并正式对市民开放。
湾湾的东江水流淌在城市中央,东莞人在滨水场地中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场景和记忆,融入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在东莞,一条河的变化,见证了人与城的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通过城市水环境治理,变的不仅是城乡面貌,更要让生活在此处的人们,活得更有品质。
“才”富密码
近20年来,东莞历经数次大的转型,产业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人才的需求。
《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继广州、深圳之后,东莞成为广东第三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从人口数量变化来看,东莞目前常住人口相比2010年多出225万人。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是,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超过八成,居全省第一。这意味着,东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这些人的生活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
结束了一上午繁忙工作的耿涛,准备回到离公司几分钟路程的人才公寓休憩一会,途中经过了社区中央的小水塘。
“我们是研究、生产无人艇的公司,每天的产品测试都离不开水。公司搬来后,便向社区提出使用水塘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应允。”
耿涛(央广网发)
2020年,耿涛带领团队提交了30项核心发明专利,同时与工程核心成员创立小豚智能,一举成为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不到五年,耿涛在东莞完成了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因此他更愿意将自己的团队称为“土著”——“我们是不折不扣的东莞人”。
类似耿涛的故事,在东莞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东莞全市人才总量已达258.4万人,在过去五年中,年均增加22.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18.3万人。
从2022年起,东莞还将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300名博士专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培训100万名产业工人。
年轻的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意味着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能力,也要随之不断完善、提升。养老、医疗、教育、公共交通……方方面面需要的不仅是政府财力的持续投入,更考验着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治理智慧。
以教育为例,为了让众多“小候鸟们”不再“迁徙”,仅2018-2020年东莞就投入117.7亿元,用于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预计2022年完工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53所,新增学位约6.72万个。
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在竞跑“双万”城市的新赛道上,东莞正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的舞台。
因为,这里是东莞,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的“科技创新工厂”;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更是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智造之城,而“人”无疑是支撑一切发展的源动力。
对东莞来说,晋级“双万之城”或许只是刚刚起步,如何打造一座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山水之城、品质都市,更是未来的“必答题”。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