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正是这些闪耀的“道德之光”,照亮了你我前行的方向。近年来,武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进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建设形成崇德向善、扶正祛邪的良好风尚。我区于近期选树10位武隆区道德模范,在集体推选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遴选出20名入围人选。现将入围人选的事迹予以展示,集中展示我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广大市民朋友可通过武隆印象APP相关页面进行投票。
敬业奉献类
冉义芳
女,现年54岁,中共党员,1984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武隆区黄莺乡龙洞小学教师。
2008年秋,学生张妮之父在修补楼房时从房顶坠落身亡,早年父母离异。看着悲痛欲绝的学生,冉老师立即组织捐款,然后与其他师生一同前往慰问。
2010年5月即将初中毕业的何川兰,因父母相继生病,冉老师主动想办法为学生缴清高一第一学期学费。学生非常刻苦,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进入大学。
她义务承担寄宿学生的三餐和辅导,十几年来时常为生病的孩子买药,冬天给孩子们熬姜汤、织手套,还给小同学洗尿裤子。代课23年里,虽然待遇微薄,但她不离不弃,直到2007年才转为公办教师。
近年来,她一直和学生一起研究传统的线编工艺,成绩突出。掌握了专业的编织针法与技艺后,师生创作了大量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线编艺术品。
经过多次的反复琢磨和精心打造,冉义芳完成《线编教程》约40万字,一颗灵惠的匠人匠心在演绎新的线编之路的同时,也在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2016年5月20日,她接受手术切除了子宫,术后一周就回到课堂。2017年3月,在重庆新桥医院又被查出甲状腺癌晚期,但她心系学生,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手术十几天后重返课堂,带上扩音器继续上课。
冯晓容
女,出生于1973年12月25日,群众,本科,重庆市武隆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
2020年1月公司升级为重点二级企业,该同志勇挑公司组建筹备的办公室事务工作,修改完善公司内控制度24个,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巡查安全50次余次,紧紧围绕公司开展的各项业务和产业进行宣传报道,截止目前,被各大媒体采用30余篇。带领同事创建完成公司标准的文书档案室,历时2个月清理完善公司员工个人的人事档案。
她成功探索出夏季农产品“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订单种植萝卜、洋芋、茄子、糯玉米、辣椒等五大类农产品,完成农产品产量6732吨,营业额突破1100余万元;拟定出“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呈现规模、降低风险”利用冬闲田青菜头种植产业发展计划,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户增收,截止目前,农业公司青菜头产业总体发展5000余亩,已完成种子发放和育苗技术指导工作。此外,她还经常起早贪黑到70公里外的沧沟乡大水村板角山羊保种场,细心检查羊场的动物疫情防控和安全卫生,精心管理羊场内通过专家指导提纯的500只母羊、50只公羊的饲料配方、饲养、放牧等各方面工作。
2014年她自发组织了武隆杜鹃花志愿服务队,带动50余名爱心人士积极开展关爱贫困儿童、孤寡老人等志愿活动。共计筹集资金12余万元,走访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80人次。
刘素云
女,197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芙蓉街道芙蓉东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
2019年8月,她在走访中发现国瑞佳苑小区化粪池长达10年未清掏,且清掏口被封死并处于经营用房,导致无法清掏、影响附近150多户居民生命安全。她认真走访调查,将问题调查清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借力共建共享单位。2020年12月彻底解决了国瑞佳苑小区化粪池重大安全隐患。
面对艰巨的疫情防控任务,她始终坚守一线,带领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白+黑”"5+2"日夜奋战,对辖区79幢楼、4170户13336人,进行了地毯式大排查。发放宣传资料12600份,张贴防护宣传画500份;督促人员聚集场所关停392家;第一时间给重点隔离人员、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家庭送去了“芙蓉红心志愿服务联系卡”516份、爱心口罩3070个,发动志愿者581人参与单体楼幢值守。经常上门为辖区重点人员、年老体弱、慢性病等老人送生活物资、药品、联系供货商为居民配送物美价廉蔬菜上门。
刘素云在社区工作10年来,带领社区“两委”班子解决了都市广场商业街重大安全隐患、冯家大院的路面改造升级,老旧小区电梯安装、消防、外墙砖等安全整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老百姓解决了民生事实1260余件,件件都得到落实。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深得广大居民一致好评。
刘德超
男,生于1965年7月,中共党员,1984年4月参加工作,现任武隆区司法局桐梓司法所所长(四级调研员)。
刘德超在司法所工作的十多年来调解纠纷600多起,指导调解纠纷近2000件,重大疑难纠纷40余件。第二轮房屋确权工作中,涉及的群众产生了很多纠纷。刘德超来到村上,详细了解纠纷情况后,向村民们讲解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条款,有理有据,顺利推进房屋确权工作。
从“六五”普法到“八五”普法,刘德超同志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与法治建设领导责任。2017年把繁荣村成功打造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8年创建法治大院10个,法治宣传阵地8个、法治beplay官网app 广场2个,落实固定法治宣传标语11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利用各种微信群发宣传信息100余条,普法面全覆盖。
近几年他为大家解答咨询600余人次。2018年,刘德超接到一个后坪乡的群众打来电话,说帮人在山上做事时被作业绳把脚压断了,伤者家属在电话上带着无助和哭腔简单地讲述了情况,刘德超接听时就感觉这事不好办,救助人不在他的服务范围内,但为了不让他们失望,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刘德超决心一定要想法把这事办好。本案经过桐梓司法所协助开展法律援助,最终维护了伤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因积劳成疾,腰椎间盘严重突出,他弯着腰上班长达五年之久,从未向组织叫苦叫累,仍然坚持学习,努力工作,树立了政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李廷茂
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58年10月,现任白马镇杨柳村党支部大弯党小组组长;杨柳村大弯农业小组组长。
在2019年抗击疫情期间,他义不容辞、从不退却、冲锋在前,把控辖区内重要的交通要道入口,常态化走访各农业小组,宣传疫情有关方面的知识。从2020年至今,辖区内各重点项目进场时,他也总是站在最前面,出面协调各种矛盾纠纷63件;在白马航电枢纽项目中协助征地搬迁95户296人;在渝怀复线铁路征地建设工作中协助完成征地500亩左右,协调矛盾纠纷26余件;在高压铁塔建设项目中协助完成征地13亩左右,协调矛盾纠纷21余件,为项目的进场及顺利开工铺足了路。2020年,他立足于行动,到各农业小组宣传各项惠民政策,每次都做到原文传达,力度不减,全年累积宣传35次,宣讲到户230余户、398人次。
2020年7月17日晚,一场强降雨袭击了杨柳村,凌晨4时,一声惊雷让他立即起床察看雨势,发现雨量较大,来不及多想,打着一把雨伞,拿着一支手电筒就立即前往张家弯组滑坡点,尽管雨量较大,路面险滑,他仍旧迅速奔向滑坡点。
受山体下沉影响,张家弯滑坡观测点有约50米左右的硬化公路已经四分五裂,损毁严重,最大的裂口已经达到30公分左右,他立即报告险情并请示镇上派地质灾害专家前来察看,随后立即通知社长、党员同志,要求立即通知滑坡点每户村民,确保不漏一人向安全区域转移,此次转移安置共计22户89人。
陈明
男,1970年2月出生,群众,现任白云乡红云村堰塘堡组社长,白云乡林果产业带头人,白云乡脆红李技术指导员。
2015年初,陈明将打工挣得的3万元,全部投入到果园,并将自家池塘边的8亩土地改种植脆红李。同年8月,市面上李子基本卖完了将近半个月,而陈明果园里,脆红李挂满枝,红彤彤李子十分诱人,味道好、长相佳,同年卖出了5万余元。这让大家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给全乡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自此全乡辖区各村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脆红李。
陈明成了全乡唯一的脆红李种植能手,经常给村民提供技术帮助,自创“三梳一不梳”的梳果方法,给大家实地指导培训。陈明还改变销售模式,打通各个销售渠道,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他还成立了白云乡脆红李种植示范基地和脆红李农业合作社。如今,全乡脆红李种植规模达4500亩,年产量120余吨,年产值惠及全乡1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年。
2021年来,陈明通过乡上组织的培训和自学,通过嫁接技术,培植出新型桃李,个头大,水分足,甜味鲜,十分具有市场潜力,目前正在逐渐扩大规模大步先前。他相信,村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周泽琼
女,生于1969年12月,中共党员,现任中共重庆市武隆区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
周泽琼坚守纪检监察战线20年,先后在检查室、审理室、综合室、案管室和信访室工作。2002年07月至2007年04月,在检查室工作期间,开展监督检查370余次,核实问题线索200余条,牵头办理案件120起,处理问责150余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2007年04月至2012年12月,在审理室工作期间,她积极撰写《综合运用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探讨》荣获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征文三等奖;其负责审理的案件均被评为优质案卷,受到市纪委通报表彰。2012年12月-2014年11月,在综合室工作期间,她加强各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查找廉政风险点1300余个,促使全区党员干部正确履职。
2014年11月-2018年06月,在案管室工作期间,建立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案件监督和安全管理,全区未发生一起纪律审查安全事件。2018年06月至今,在信访室工作期间,她耐心接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与驻法院纪检监察组沟通协调,推动受害妇女邱某之案件重新再审;她创新“三色”信访提醒督办工作机制,受理信访举报1952件次,接待群众600余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7件,有效化解越级访、重复访、多头访26件,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骆小琴
女,出生于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羊角街道关滩村支部书记、主任,武隆区第十四届党代表。
在工作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她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她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谋富裕、办实事、保平安,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真心拥护以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她的带领下,关滩村形成了以苕粉加工和乡村旅游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模式,全村苕粉加工规模户70余户(年产值2000余万元),新发展武隆苕粉QS认证企业2家。关滩村桐坝组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的引导支持下建成了一个苕粉加工示范点,立起了一面村民增收致富的旗帜;二是以巷双路和垫道路为主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已初具雏形,关滩以水果采摘基地364亩(青龙组206亩,同心组10亩,关滩组72亩,桐坝组76亩),以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为抓手,下好农民增收致富这盘棋;三是引进企业,解决了15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这一群体的经济收入;四是依托上级的发展集体经济资金,开办了一家以农业观光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各类公告,承揽其他建筑类小工程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经济收入26余万元,扣除成本、税金等各项费用,银行账户余额9.06万元,主要来源是广告牌招租、承揽其他建筑类工程。在她的带领下,关滩村各项工作“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孝老爱亲类
宗洪寿
男,出生于1975年1月生,群众,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大坪村公益岗位生态护林员。
家庭有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四。他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尽责,让父母丰衣足食过晚年。
十年的时间里,宗洪寿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母亲身患多种疾病,因为无法坐车去往医院治疗只能常年在家吃药调理。2020年上半年,80岁的父亲又突发脑梗,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体谅兄弟姊妹的难处,承担起父亲所有医治费用的同时,独自担负起照顾、护理父亲的全部职责,喂饭、揉肩捶背、洗澡擦身都是他的日常生活。父亲两次病危突发住院,他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十年里他不能出去工作,经济收入微薄,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护理父亲的全部职责,多年来陪护母亲治疗和养护,鼓励母亲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念,除此之外,还给予困难中的姊妹以力所能及的扶助。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至今单身,两个老人医疗报销虽然比平常人多,但是独自撑持起这样的家庭,所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磨练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2018年底,大坪村支委将宗洪寿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增加了6740元的收入。工作之余,照顾老人的同时还积极养殖了两头猪,两头牛。他作风简朴,对老人有孝心,团结邻居,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
黄贞全
男,出生于1987年5月,中共党员,双河镇荞子村黄泥组村民,2021年担任荞子村支委委员。
该同志是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始终持续坚定党性,无条的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在一行,爱一行。从2020年回家以来,村上无论安排他什么事都积极完成。党员学习不迟到早退并带动其他年老的党员一起学习。在接种疫苗期间,黄贞全同志积极主动用车载本村年老的村民到双河卫生院接种。在外工作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在内孝敬父母,无微不至。
黄贞全从小被养父养大,2020年3月1日黄贞全因养父生病,义不容辞辞掉在重庆的工作回家陪养父治疗,经四处就医后因其养父年纪较大,治疗效果不佳,成为了植物人。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他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决定留在父亲身边就近就业。他一边努力生活,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在换届选举时被选为村支委委员。他一边精心料理父亲日常生活,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做好饭,细心用针管喂父亲吃,再为他擦身按摩。晴天时,他都要抽时间把父亲推到屋外晒太阳。一个乐观向上的男子为了父亲早日康复,他不辞辛苦,每天除了工作、农活就是照顾父亲,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本就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由于父亲的病导致现在也比较困难,但他无怨无悔、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的照顾父亲令人感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孙玲
女,196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和顺镇和顺社区居民。
自古都说“媳妇和婆婆是天生的仇家”,可孙玲并不这样认为。“妈,该吃药了。”孙玲一手拿着温开水,一手拿着药,走到婆婆的身边。“药要按时吃,心情也要放宽,这样才对病情有好处。”日常的叮嘱,婆媳俩都已经习惯,却让人倍感温馨。
孙玲丈夫的父亲已患肾结石25年,母亲也患有美尼尔氏综合症,两位老人都得经常吃药。不管平时工作怎么忙,孙玲都会抽出时间,把药给老人买回家,并让其按时按量将药服下。做为一名儿媳,经常性地为老人送去一些他们爱吃的东西,购买鱼肉等改善生活,添置新衣。老人的生日,她都会精心准备一餐丰盛的生日宴。逢年过节,也会自己主厨组织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度佳节,让老人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温馨,体味祥和。
2012年,孙玲的母亲被诊断出“脑萎缩”。生病后,变得唠叨,脾气也是阴晴不定。孙玲却从不和老人争辩,等事情过后,再细心地了解母亲生气的原因,并对老人进行安慰和劝解。2016年夏天,孙玲母亲病情越来越严重,已完全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由于母亲长期卧病在床,缺少运动而形成便秘,孙玲就用手去掏;指甲长长了,脚上长鸡眼了,孙玲就帮助修剪。同年七月份,父母都罹患白内障,孙玲就把不能行走的母亲背到医院各个科室做检查。生活的重担毫无防备地落在这个柔弱的女人身上,但她从未有过怨言,而是主动挑起重任。直至2018年9月,母亲由于器官衰竭,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人世。
晏真万
男,1974年生,现年47岁,丧偶,文复苗族土家族乡铜锣村晏家坝组人。
2014年,其父亲因病去世,同年,母亲也病倒了,在床上一躺就是7年。这些年,晏真万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洗脸擦身、换洗衣服;中午务农回家为母亲做饭、喂饭;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病榻前问候照顾,为老人翻身、洗澡,倒屎倒尿。母亲住院期间,他每天在工地工作后,拖着一身疲倦的身体打足精神来陪母亲,向医生细致的咨询治疗情况,为老人端水送药。晏真万省吃俭用,但为老人准备的每日三餐却尽量做到营养搭配合理,让老人吃的舒心,他还经常给自己的姐姐和妹妹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长时间的为工作和家庭操劳,晏真万头发掉得厉害,人也瘦了,曾有人叹息他说:“你太累了,给病母请个保姆吧,你也轻松点。”他听后总是笑着回答,“也不是怕花钱、图轻松的问题,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把我养大,我做这些事,尽这点孝道是应该的,再说请别人照顾,我也不放心,要是亏了老人,可是补不回来的。”为照顾母亲,晏真万常年在家做点临时工补贴家用,他从不敢轻易出远门,如果实在非要出门,他总是千叮万嘱地拜托邻居照顾好母亲。就这样,晏真万怀着一份孝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的孝顺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孝老故事。
黄明兰
女,1986年9月生于赵家乡新华村大坪农业社,现年35岁。
2016年3月,丈夫被砍断的一根木头砸中了腰部,经过长达8个多月的治疗,最后经专家鉴定为脊髓损伤,无法医治,以后也无法站立。家中上有70岁的父母、下有几岁的孩子,没有了顶梁柱,母亲也为此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为了减少医疗费用,降低家中开支,黄明兰把丈夫从医院接回了家。刚开始,丈夫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几次想轻生,结束自己的一生。黄明兰耐心细致的给丈夫做思想工作,经过半年多的思想沟通和交流,终于打开了心结,放弃轻生的念头。
出生家境较好的黄明兰,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更别说种庄稼这些了。如今自己边学边做,现在除煮饭喂猪、下地干活和照顾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外,她还会修理丈夫的轮椅以及房子的问题。作为儿媳的黄明兰,每天还要给婆婆送饭。开始婆婆还待见她,但时间长了,见到人就躲。
面对困境,黄明兰没有“坐、等、靠、要”,而是自力更生,农忙完后,她主动去找活干,增加家里的收入。村委得知黄明兰家里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动员她申请低保,但第一次被她拒绝了。她说,“我还能劳动,不能依赖国家,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得自力更生,我不能有一点困难就依赖国家照顾。”
因为考虑到家庭的特殊性,经过社员和村委多次做工作,她最终接受了申请低保,村里也给她安排了公益岗。
助人为乐类
李新梅
女,汉族,1972年出生,是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企业家。
2011年9月,李新梅在凤来乡成立了重庆市同凯如畜禽养殖有限公司;2014年6月,成立重庆市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015年6月,成立武隆县凤来乡煜燚花椒股份合作社。2015年5月,李新梅成立的重庆市武隆区花椒技术协会,种植花椒1100亩、种植水果120亩。
李新梅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了生猪技术养殖和种植技术水平,创造性的提出了生猪养殖和种植四字(新、防、勤、亲)养殖和种植技术服务经验。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她积极为社员、会员、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使具有创新性、成熟性、实用性的生猪养殖和种植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发展和带动周边万州、开县、涪陵、奉节等区县232户,养殖生猪近1万头;武隆城区内、白马、仙女山、白云、长坝等10个乡镇368户农户,养殖生猪2万头,实现区内农民收入50余万元。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新兴产业,李新梅免费发放4万多元的花椒苗,给200多户的贫困户和低保户解决收入和就业问题。再通过无偿服务农民,推进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无偿的分享给广大群众,带动周边农民206户致富,帮扶贫困户和特困户85户。通过带领把人均年收入不足2100元的贫困户发展到人均年收入13000元左右的脱贫户。
罗山
男,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双河镇新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2021年5月,罗山正式担任新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自“一肩挑”以来,罗山一直秉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党员素质业务能力。
大力发展产业,使农民增加收入。罗山带领村民发展烤烟200余亩,户均收入10万余元;蔬菜4000余亩,户均收入12万余元。在养殖业发展中,新春村还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猪、肉牛、山羊、马、家禽等,户均收入3万余元。务工收入户均5万余元。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共120余户,接待床位3600余张,户均每年收入10万余元。近几年,通过罗山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全村农户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春村成立重庆市武隆区新春乡村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集体经济,新建绕场路路岩石安装、新修产业路、硬化社道路24公里。同时,新建和维修人饮水池22余口,解决了多数村民的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80余户,保障了群众住房安全。新建停车场、土特产交易中心、农贸市场和九粑树接待中心。目前稳步发展收益170余万元。
2013年以来,罗山加入武隆区唯一的全国“四好商会”即凤山商会。2013年至2018年中,罗山经常对老年人、困难户等一些群众进行帮助。在2019年5月,罗山还积极参加了凤山街道走马村张育禄等5名贫困户的帮扶结对,并送去现金及物质3万余元。2019年10月,罗山在区工商联推进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的活动中,积极参与黄莺乡黄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精准帮扶。2020年11月底,他还向凤山街道出水村代会书等5名贫困户捐赠物资2万余元。
罗美红
男,55岁,小学一级教师,从教35年,班主任工作经历近30年。他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将一辈子的青春奉献给了乡村教育。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好老师,关爱学生,教学有方;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好丈夫,持家有道,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女儿的眼里,他是一个好父亲,注重言传身教,教子有方。在生活中,罗美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感人的故事,用自己的言行挽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
2020年12月23日,周三早上八点一十,罗美红走进五年级教室,大多数同学已经到了,但A同学没到,估计是起晚了。伴随着读书声,转眼到了八点半已是早自习时间,A同学还是没到,罗美红立马和A学生的父母联系,可是怎么也联系不上。罗老师又开始在班群里发消息,“各位家长,今天有看见A同学的吗?或者谁遇到她父母的,孩子到现在还没来学校。”家长群里也没人知道,后来,罗美红想起B同学家挨着A同学家,立马给B同学家长打电话,请B同学家长帮忙去A家里看看,那时A家里还有婆婆爷爷,婆婆爷爷听到老师说孩子没到的消息,才仔细找了起来,结果发现孩子在父母的卧室里,一家三口已经没了意识。原来一家三口全部一氧化碳中毒,其父已经当场去世,A同学和妈妈被送到武隆医院抢救。
12月24日,罗美红和学校的老师去到武隆医院看望,母女俩均已苏醒,也恢复了意识,正在调理中,亲戚们感谢罗美红老师那通电话,挽救了两条生命。
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罗美红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
熊兴权
男,1970年8月出生,赵家乡新华村新房子农业社人。
2020年春节,作为党员的熊兴权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起早贪黑同村民小组长一起深入每家每户进行消毒,宣传防控知识,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登记排查,劝其居家隔离,对还没有回家的务工人员进行电话谈心,劝其除特殊情况,尽量原地过春节减少外出流动风险。
2018年10月,他自行出资2000余元,雇请挖掘机将不好走的公路进行改道,为群众的出行带来方便。
为了高山森林免遭火灾,他利用傍晚大家散步时间,总是乐此不彼对村民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同时也进行家庭防火防盗宣传、防电信诈骗宣传、环境卫生宣传等。
每逢赶场下街,他总是为生活不便的老弱病残人员帮忙购买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并一一送到各家各户。空巢老人熊永书、熊兴桃等说起熊兴权,都说全靠他帮忙,家中才不缺东西,非常感谢他。
2019年,赵家乡发展水果林木栽植。孤寡老人熊兴友年老体弱,没有能力自行栽种。熊兴权知道后,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了栽种任务,按质按量完成栽种任务。
熊兴权在家的时候,若哪家电灯泡坏了,农具坏了,邻里之间,总是忘不了喊他,而他也随喊随到,免费为他们免费修理。
诚实守信类
李元福
男,1932年4月出生,1963年在民政局上班,负责民政救助工作,1992年退休。
李元福把做公益事当作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尽可能的去用服务社会和帮助别人来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他用略显“笨拙”的双手把不起眼的“垃圾”——烟盒纸、扑克等折成1000多个“小零件”,再组装成一个个“爱心花瓶”。不但无偿送给亲朋邻里,还赠送8个“爱心花瓶”来充实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当武隆吹响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号角时,他主动到社区要求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成为芙蓉东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定期举办的“芙蓉红心巧织千编”培训老师,义务为居民讲解如何编制花瓶,变废为宝。
2021年5月18日早上,李元福因身体极度不适准备到医院就诊。在门口等车时,看见一个黑色钱夹,捡起一看内有现金两千元左右,各种卡、身份证、一撂货物清单等。他强忍身体的难受就地等了几十分钟,未见失主。直到交到来上班的环卫工人手时,还不忘叮嘱她要等失主来认领,才赶往医院看病。
张家有矛盾、李家有纠纷总是第一个找到他,邻里间一旦发生小矛盾小纠纷,无论是白天黑夜,总能第一时间看到他佝偻的身影。李元福始终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
见义勇为类
陈在华
男,69岁,凤山街道梓潼社区居民。
2021年2月28日,正在和儿子陈国栋沿江散步的陈在华老人喊到,“我看见一个女娃娃从上面那个滩上往水里走,水最初只淹到小腿,走了一段,水位变深后人就浮起来了。”
陈在华奋力向那名落水女孩游去,当游到女孩身边时,他没有迟疑,赶紧托着她向河岸边游去,宽阔的河道显得陈在华很渺小,岸边群众屏住呼吸,视线跟随他的身影慢慢移动,50米、30米、10米……终于游到了落水者身边。但随着体能逐渐消耗,陈在华拖拽着落水者回游的速度越来越慢,就在即将抵达岸边时,他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身体逐渐不听使唤,深谙水性又熟悉救援的陈在华忘了自己已经69岁,岸边人见情况不对,熟悉水性的年轻人赶忙合力将老人与女孩拖上了岸。由于救援及时,女孩被救上岸时意识清醒,没有生命危险。
这次跳水救人,已经不是陈在华第一次作出这样的善举了。年轻的时候,在乌江边,他也曾救过两个人。1985年夏天,在江边务农的陈在华听见有人落水,他急忙放下手上的农活,冲到江边挽救了一名落水的儿童。1997年10月,陈在华在经过复烤厂江边时,看见烤烟工人和烤烟掉进江中,他二话没说跳入江中救起这名工人,抢救了落江的烤烟,挽救了一个生命也为国家挽回了财产损失……在街坊邻居的眼中,陈在华就是一位热心肠,爱做好事的“老实人”,外号“陈好人”,他是乌江河岸边当之无愧的“生命卫士”。
谢承江
男,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重庆静江建设有限公司法人。
在2020年疫情防控工作中,谢承江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温暖着许多人。平时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进进出出,忙里忙外,曾经做过志愿者工作的他,热血再次涌上心头,主动找到社区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坚持志愿服务的同时,谢承江还自费向社区捐赠了10件纯牛奶和100余斤猪肉,保障了社区充足的物资,成为社区工作者冲锋陷阵的坚强后盾。
在2021年5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他所居住的老房管所小区一楼餐馆因烧油导致发生火灾,当时的小区居民多数还在睡觉,当听到楼下居民的呼救,谢承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当大火被扑灭时,他从火场中跑了出来,他的头发都被烧焦了。他曾在火场中四进四出,一个人用完了四个灭火器,直到将大火扑灭他才从火场中出来。
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宣传部 武隆区文明办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