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高山茶产业。
渝湘高速武隆西互通建成通车。
线上购买后山里电商扶贫产品。
投入使用的龙溪乌江大桥。
后坪蜂蜜产业。
车辆行驶在平坦的巷双公路。
家庭医生签约现场。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段极不平凡的历程,是武隆发展步履实、城乡变化大、人民实惠多,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快速提升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推动武隆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当前,全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今日起,武隆日报将持续推出“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回顾“十三五”期间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效。
2014年,武隆区精准识别出市级贫困村75个,建卡贫困人口15909户、55449人,贫困发生率14.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215元。2017年11月,武隆区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7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到2020年年底,全区39户100人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预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到12668元,较2019年增长16.3%。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项项扶贫举措的精准发力,也是武隆区书写给老百姓的一份“脱贫答卷”。
近年来,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武隆区坚定不移把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合各方资金和力量,尽锐出战,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兴产业 加快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我们养殖的蜜蜂,采蜜的花源丰富,蜂蜜香甜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不久前,记者来到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中岭村,村民黄江萍正在收割蜂蜜,她告诉记者:“我家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后,现在我们的生活就像眼前的蜂蜜一样香甜!”
黄江萍是广西人,今年26岁,2018年随丈夫赵朋回到家乡。在这之前,黄江萍和丈夫在广西柳州送过外卖,做过物业管理,业绩好的时候两个人的月收入加起来能过1万多元,日子忙碌但也稳定。
而在千里之外大山深处的中岭村中,赵朋的父母却因疾病陷入贫困的沼泽。赵朋的父亲常年被肺病所折磨,母亲双目失明,2016年,两位老人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2018年元宵节,黄江萍同意随丈夫回乡发展。然而中岭村山高路崎,赵朋家中的老屋也是满目疮痍。一路颠簸的路途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摆在两人面前:回家之后能做什么?
中岭村位于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武隆区后坪乡。初到中岭村的黄江萍觉得留在乡下没有发展前景,多次产生离开这片“山沟沟”的想法。驻村第一书记胡庶红告诉两人,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是一条脱贫增收的好路子,中岭村山间百花竞绽,花源优质,贫困户养蜂每桶蜂箱还能享受480元的政策补贴。
通过发展中蜂养殖产业,2019年,黄江萍同丈夫一起摘掉了父母头上的贫困帽。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村上5户建卡贫困户共同发展中蜂养殖产业。
黄江萍一家脱贫致富只是武隆区众多脱贫户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武隆区始终坚持以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抓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其中,扎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以高山蔬菜、高山茶叶为龙头,以特色林果、草食牲畜、特色水产等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扶贫产业,形成“2+6+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集群,即做靓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叶2大特色优势品牌产业,扶优做强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水果等6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烤烟等区域传统产业。目前,累计建成产业扶贫基地3493个,培育“寻味武隆”区域公共品牌和“五农人、后山里、赵佳人、凤来谷”等10余个名优品牌,通过壮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至3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实现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
补短板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前段时间,武隆温度持续下降,山里云雾缭绕,站在仙女山街道荆竹村的山顶,放眼望去,只见渝湘高速、渝怀铁路横跨乌江峡谷,而巷白路、巷双路则环绕在乌江的两畔,成为乌江画廊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王兴建在闲暇之余,望着进山的公路感慨说道:“如果不是党和政府带领我们修路,城里人根本就来不了我们这儿,我们也不知还要穷到什么时候!”
“这条路,真难修,全是坎,净是沟,汽车不能到,全靠毛驴走。这条路,真特殊,这些年来没人铺,春耕化肥运不进,山里的柿子运不出,老百姓急得哇哇哭……”武隆区属于beplay2体育官网 的喀斯特地貌,曾因交通不便,这些独特的地貌特征,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一道“拦路虎”,让山里人苦不堪言。
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成了一代又一代武隆人的梦想。然而,一个深受大山制约且早年靠国家政策扶持过日子的国家级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路究竟在何方?
“一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武隆一边发展产业,一边大兴交通。先后修建了乌江大桥、巷江路、巷双路、双白路、武道路、鸭大路、火白路等通往26个街道乡镇的产业路,发展起了旅游、水电、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让大山焕发出勃勃绿色生机,有效带动了41万武隆人民的脱贫致富。
据了解,5年来,武隆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6.12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673个。规划实施“交通三年行动”项目626个,建成“四好农村路”1993公里,实现行政村、撤并村、乡村旅游景点、村组(30户集中)4个通畅100%,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不仅如此,武隆区还新建及改造10千伏配变334台、改造线路148.1公里,改造低压线路631.9公里,实现26个乡镇(街道)、184个行政村、1352个村民小组电网改造全覆盖。升级改造农村4G基站1025座,实现行政村4G网络覆盖和光纤通达,乡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100兆/秒以上。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扩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庄5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0余个。
施政策 做好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今年80岁的火炉镇向前村村民王志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已多年,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不适感也在渐渐增加,腿疼使得王志树平时只能在家附近转悠,根本走不了远路。
“虽然一直想去医院仔细检查,但自己腿脚不方便,想一想坐车太麻烦,就放弃了。”这不,一听说城里有医生来义诊,他一大早就赶过来了。
在义诊现场,区人民医院的18名医生耐心细致地接诊每一位前来就诊咨询的居民,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对于部分需要接受进一步检查,甚至需要住院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从就诊到入院均做了妥善的安排。
为了让群众看病“少跑腿”“不跑腿”“就近跑”,区卫健委组建了12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90名医生(含村医),多次开展入户排查,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人口患病和治疗情况,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到病,实现了在家建卡贫困户6568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均达100%。
签约后,家庭医生为签约贫困户建立涵盖年龄状况、健康状况、疾病史、用药记录、诊疗次数、签约医生、服务项目、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个人健康档案”,成为了签约贫困户的“健康管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据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武隆区共投入5210.05万元对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贫困户进行补助,确保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户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区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5%,持门诊特殊慢性病卡的患者就医报销比例达到80.5%。此外,贫困人口均能享受到区域内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大病集中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保障政策,“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武隆区还积极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2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4500元,目前农村低保平均补助为235元每月每人。全区符合纳入低保救助贫困户9225户23267人已全部纳入了低保,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7.3%,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应纳尽纳。
五年来,武隆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取得全面成效。(代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