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朝阳报
楼道没人打扫、小区随便出入、私家车乱停乱放……这些“烦心事”曾一度困扰着建外街道建东院小区的居民。这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高龄”小区,位于建国门桥东南角,虽说只有7栋居民楼,规模并不算大,但由于原产权单位改制等原因,很多年来,小区都疏于管理,也没有物业公司愿意接管。
“以前,楼院里基础设施陈旧、进出车辆和人员混杂、垃圾无人清理,邻里之间经常因为琐事而产生纠纷。”提起令人头疼的往事,建国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欣不禁摇了摇头,她说,仅靠居委会的力量,小区里的环境问题总是没好几天就又被打回了“原形”,必须得发动居民一起“动起来”才能治本。于是,建东院小区开始进行“准物业”改造,走上了“变形”之路。
居民自管 小区环境今非昔比
走进建东院小区,放眼望去,地面整洁不见杂物;活动室里,参加议事会的居民正聊得起劲儿;院子里老人们惬意地三五相聚,晒着太阳,唠着嗑;每个单元楼道门内都贴着倡导文明的居民公约,词句温馨……
然而,就是眼前这个和谐的小院,三年前却是另外一番场景。“原来的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说话的老人名叫张洁云,今年已经70岁了,是建东院小区居民自管服务队的“牵头人”。“我在这里住了35年,由于小区里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家里的物件儿都舍不得扔,导致家家户户门前基本都有堆物堆料,严重的时候上下楼都费劲。”
张洁云说,自己爱管点“闲事”,一直很想解决小区环境脏乱问题,但由于势单力薄,这个想法便搁置了下来。
2013年,在建外街道和建国里社区的支持下,建东院小区开始进行“准物业”改造,被张洁云闷在心中已久的这一想法又重新闪现了出来。于是,作为建国里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的她,主动找到社区负责人,提出召集小区中的热心党员成立一支居民自管服务队的想法。“没有物业,我们自己也要管起来。”张洁云说。
就这样,建东院小区居民自管服务队成立了。起初,由于大家对“自治”都颇为陌生,只有6名成员报名,主要负责维护小区的治安与环境。
从此,每天早上9点,小区院门口的值班室里就会有两名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准时上岗,在早9点至11点,下午2点至4点半期间在小区值班巡逻。
值班过程中,志愿者看到院里、楼里有堆物堆料,就第一时间找到相关家庭,请他们及时清理;发现楼道中有小广告,便从值班室拎来涂料、水桶,拿出随身携带的自制“除癣神器”——长短杆,将墙面刷干净;发现小院儿里的公共设施出现“小毛病”,便从家拿来工具亲自动手修理;看到有陌生人进出楼院,总要上前问上一句,确保楼院安全;有外来机动车进小区,就会主动上前引导;遇到社区中的老人病了或谁家出现突发情况,也会赶忙到其家里看望、帮忙……一段时间下来,小区里变得比以前干净了,邻里之间的走动也多了,大家再也不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红脸了。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很多居民主动找上门来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至今,已经发展到近40人,仅在值班室中保留的值班记录都有40多本。
“如果遇到居民志愿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会求助‘若虹拥军服务社’。”张洁云介绍,只需一个电话,这支由辖区12家共建单位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就会出现。“路灯坏了,找国家电网的党员志愿者帮忙;有关于消防的问题,咨询建国门消防中队的武警官兵……居民志愿者和12家地区单位一起为小区提供服务,受益最大的还是咱居民。”
社区课堂 居家养老变“享老”
除了环境变得更好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
合唱、舞蹈、国学、摄影、手工艺品制作、书画……住在建东院小区的居民如果想学这些课程无需走远,社区对居民免费开设的“幸福养老大讲堂”就能满足大家“走出家门,就进校门”的愿望。
每周二、三、四的下午,社区课堂便开讲了。有传统文化课,让居民了解汉字、成语的来源,熟读国学经典;有舞蹈、音乐培训班,由居民志愿者带领大家在唱歌跳舞中愉悦身心;有摄影班,让居民学会用镜头捕捉身边的美景。
“尤其是新开设的‘雅韵之声’吟诵团,相当受居民欢迎,每次上课都是人员爆满。”张欣介绍,这个班的“前身”是“汉字书写”培训班,由建东院的党员志愿者苏淑珍发起,目的就是为了让社区中不识字的老年人生活更加便利。
“汉字书写班开课一段时间后,大受追捧,很多家庭一家老小组团来参加社区组织的汉字听写大赛。”张欣告诉记者,居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社区便又开设了吟诵班,专门教授国学知识。“总有居民来咨询新一期的开班时间,社区将根据居民需求,适时开设新班,让每位居民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社区课堂 居家养老变“享老”
老张说,今天又逮到一个贴小广告的,希望以后越来越少;新搬来的年轻租客家来了快递,在“微信群”里一喊,隔壁大爷就帮着收了;张阿姨在群里一招呼,舞蹈队的成员就都下楼准备排练节目了……这些看上去杂七杂八的小事情,在建东院这个老旧小区里,还真就有人当个事来办。居民自发组建起的多个微信群随时帮大伙拔根刺、吐个槽、立个规矩、办件事,一点点就把居民的幸福指数摞得越来越高。
“别看我们年纪大了,可是微信玩得可溜呢。”今年73岁的谷长仁,作为自管服务队的骨干,经常拿出手机看看小区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她说,在各个微信群里,都讨论着不同的事儿,也有各自的“群主”。值班志愿者们讨论巡逻时发现的问题、文体活动队聊着近期的排练情况、一个楼的居民商量着如何把楼道布置得更靓丽……热热闹闹的微信群,让居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大杂院,让想操心的热心肠能找到地方操心,有主意的能找到需要拿主意的“大事”。
“居民的许多需求、想法通过微信群一讨论,左邻右舍伸伸手张罗张罗,真就心想事成了。”谷长仁告诉记者,在建东院小区,无处不在的“微信群”,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物管理,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形成共识,理顺情绪,给矛盾纠纷“熄火降噪”,让热点难题理性化解。(朝阳报)
|
主办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子邮箱:chywmb@163.com 联系电话:86-010-65099772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1 |
|

